情书大全
沈从文与张兆和:他为追她寻死觅活写500封情书,婚后却精神出轨从国民女神,到央视“查无此人”,50岁董卿,如今也塌房了?
沈从文有一段经典文字:“我这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,行过许多地方的桥,看过许多次数的云,喝过许多种类的酒,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。”这个“正当最好年龄的人”就是他的妻子张兆和。
沈从文,1902年出生于湖南凤凰县,近现代著名的作家、历史文物研究家、京派小说代表人物。
1928年,26岁的沈从文在诗人徐志摩的推荐下,来到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当了老师,当时胡适是校长。沈从文行武出身,只有一张小学文凭,没有学历,殊无背景,唯一能凭借的就只有才华,而胡适敢将他聘为大学部的讲师,不能不钦佩胡适的开明。这在今天是想也不敢想的。
沈大才子虽然文采斐然,妙笔生花,据说后来还差点拿了诺贝尔奖,但授课技巧却差得出奇,他的第一堂课就洋相百出。
传闻沈从文第一天上课,面对一教室的学生,脑子一片空白,就这样呆呆地站着,台下的学生也怔怔地看着他。终于生性腼腆的他突然想起自己还会写字,于是拿起粉笔,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,写完后反倒弄得学生们手足无措了,他写的是:“第一次上课,见你们人多,怕了。”
沈从文授课的技术似乎一直没有长进。以后上课的时候他会说:“我的课讲得不精彩,你们要睡觉,我不反对,但请不要打呼噜,以免影响别人。”
他的学生汪曾祺日后评论说,沈先生的课,“毫无系统”,“湘西口音很重,声音又低,有些学生听了一堂课,往往觉得不知道听了一些什么。”听他的课,要会“举一隅而三隅反”才行。
在台下目睹他出洋相的女学生中,就有18岁的张兆和。
张兆和是合肥张家四姐妹中的老三,比沈从文小8岁。张家是近代史上有名的名门贵族,张家姐妹均是一流的人物,上海作家秦瘦鹃曾说“张氏四兰,名闻兰苑”;文学家叶圣陶也说,“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,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。”
张家四姐妹
张兆和不仅人美,功课也佳,还是校体育冠军,如此一个能文能武的俏佳人,身后的追求者络绎不绝。沈从文不知是从何时加人张兆和的追求者大军的,总之,是一发而不可收。
从当时的情况来看,沈从文与张兆和并不般配,一个是来自蛮荒的湘西山间的清贫男子,一个是温柔富贵乡里长大的名门闺秀,他们全然是两个世界的人,沈从文的追求看似没有成功的可能。
但沈从文不这么想,他认为“打猎要打狮子,摘要摘天上的星星,追求要追漂亮的女人。”
口才不好就写信。沈从文利用老师之便,隔三差五在张兆和的作业本中夹带情书,言辞极其大胆。他写:
“(我)却愿意自己做奴隶,献上自己的心,给我所爱的人。我说我很顽固地爱你”他还写:“三三,莫生我的气,许我在梦里,用嘴吻你的脚,我的自卑处,是觉得如一个奴隶蹲到地下用嘴接近你的脚,也近于十分褰渎了你的。”
沈从文手稿
在信中,沈从文毫无掩饰地把自己摆在一个奴隶的位置,近乎卑微地爱着。心高气傲的张兆和却不领情。
她和二姐张允和给追求者们编了号,称作“青蛙一号”、“青蛙二号”、“青蛙三号”,张允和取笑说沈从文大约只能排为“癞蛤蟆第十三号”。
从少女的心思去揣摩,她们更容易因为崇拜而爱上一个人,因为那是个仰慕英雄的年纪。谁会爱上一个在自己面前全无自尊的男子呢?所以,虽然沈从文的每一封情书都是一篇美文,但张兆和反应冷淡,从来没有回过一封。
此事在学校里传得沸沸扬扬,作为大家闺秀,张兆和可不愿意陷入这样的桃色风波里。最后,忍无可忍的张兆和带着一叠“罪证”告到校长胡适面前。惜才的胡适笑着说:“他只是顽固地爱你。”张兆和则千脆地回答:“我顽固地不爱他。”
胡适很看重沈从文,一面对着告状的张兆和夸沈是有希望的小说家,再考虑考虑,一面写信劝沈从文别太难为自己,伤了心也损了名声。
可是,胡适的劝导没什么作用,沈从文依然一封接一封写着信。1930年,沈从文离开上海,赴青岛大学任教,他的情书从上海写到了青岛,感情也从当初的寻死觅活变得平静起来:“我希望我能学做一个男子,爱你却不再来麻烦你,我爱你一天总是要认真生活一天,也极力免除你不安的一天。为着这个世界上有我永远倾心的人在,我一定要努力切实做个人的。”
沈从文的情书写了四年,张兆和始终没有回信,但她的“顽固不爱”的态度却有了动摇。她在日记中写:“我虽不觉得他可爱,但这一片心肠总是可怜可敬的了。”
1933年暑假,张兆和从中国公学毕业回到苏州,沈从文从青岛来到苏州九如巷张家探访。在文字里,他可以张狂到近乎癫狂,但在现实里,沈从文却是有些自卑的。
这并不全因为敏感,而是真实的生活经验。沈从文因为行伍出身,在文坛深受一些“科班出身”的知识分子冷落,虽然他并不以自己的出身自卑,却知道世俗的存在。可以想象,当他拜访门第高华的张家时,怀着怎样一种忐忑的心情。
不巧的是,那天张兆和刚好不在家,他以为是张兆和有意避而不见。二姐允和邀他进门坐坐,他却执意走了,他害怕高贵的张家瞧不起他。
也许是他黯然的神情打动了允和,张兆和回来后,允和便要她去旅馆看望沈从文,允和对兆和说:“你去就说,我家兄弟姐妹多,很好玩,请你来玩玩。”
于是,张兆和去了,站在旅馆门外,老老实实地将姐姐的话一字不落背出来:“沈先生,我家兄弟姐妹多,很好玩,你来玩!”背完以后,再也想不出第二句了,两人便一起回了张家。
沈从文有备而来,带了一大包礼物送兆和,包括英译精装本的俄国小说,还有一对书夹,上面有两只有趣的长嘴鸟。为了买这些礼品,他卖了一本书的版权。张兆和觉得礼物太重,便退了大部分书,只收下《父与子》与《猎人日记》。
沈从文在张家受到了友善的接待,五弟张寰和还用他的零用钱给沈从文买了瓶汽水,沈从文大为感动,当下许诺五弟说:“我写些故事给你读。”
后来他写了《月下小景》,每篇都附有“给张小五”字样。从那次拜访以后,沈从文和张兆和的关系有了质的变化,“顽固不爱”的张兆和终于答应当沈从文的“三三”。
心潮澎湃的沈从文回到青岛后,立即给二姐允和写信,托她询向张父对婚事的态度。他在信里说:“如果爸爸同意,就早点让我知道,让我这乡下人喝杯甜酒吧。”张父是个极开明的人,他向来主张儿女婚姻自主,欣然认可了沈从文。
于是,两姐妹带着喜悦一同去邮局给沈从文发电报。允和的电文很简单,只有一个“允”字,既是她的名字,又表达了“同意”的意思,被后人称作“半个字的电报”。兆和的电文则是“乡下人喝杯甜酒吧”,据说这是中国第一份白话文的电报,也是一份含蓄而意蕴悠远的情书,但邮局没有收。
1933年9月9日,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北京中央公园成婚。浪漫的爱情长跑终于到了终点。此后,沈从文一直称张兆和为三三,张兆和则叫沈从文二哥。
婚后,张兆和随沈从文去了青岛,在那段新婚的甜蜜时光里,沈从文迸发了极强的创作力,著名的《边城》就写于那段时间,小说里“黑而俏丽”的翠翠,便是以张兆和为原型写的一-张兆和生得眉清目秀,皮肤微黑,在中国公学就被叫做“黑凤”
不久因为母亲生病,沈从文回了一趟湘西。在路上,他又为张兆和写了许多情书,张兆和也愉快地回了,往来书信集后来汇集出版,就是《湘行书简》。这些书信完全可当做优美的散文集来读,两人的信都写得那样好,清丽的语言道出绵绵的思念和款款的深情。
一切都像是童话,历尽艰难的王子终于娶到了美丽的公主,“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”。可惜,生活从来不是童话,何况是那个动荡的年代。
1938年,抗日战争爆发,神仙眷侣终于要过回普通人的生活了。当年,沈从文离开北京南下去西南联大任教,因为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顾,张兆和留在了北京。分离的日子,两人之间往来书信不断,这时的书信后来汇编成了《飘零书简》。然而,《飘零书简》已不复当年的《湘行书简》。
张兆和不在身边,沈从文总是感到一种精神上的异态,精神上飘飘荡荡,不知所归。他多次写信让张兆和南下会合,张兆和都以经济原因拒绝了。
由于沈从文与张兆和都不善理财,两人结婚后一直没有什么积蓄。乱世让他们的经济雪上加霜,留在北京的张兆和带着两个孩子,生活很困难。面对窘迫的生活,她忍不住出言抱怨丈夫。她开始说沈从文过去不知节俭,“打肿了脸装胖子”,“不是绅士而冒充绅士”。
困窘的生活和纷飞的战火让童话褪了色,“三三”走下了神坛,其实她本也无意做个“女神”。张兆和的一生,大概都是在追求朴素、自然。她留下的照片中没有一张浓妆艳抹的,都很家常,很天然,要么梳着辫子,要么是短发,迎着风站着。
较之于陆小曼林徽因们,她有另一种味道,就像田埂上的一株野百合,清丽而倔强。在婚后,张兆和也没有养尊处优,而是心安理得地当起了操持家务、顾全大局的主妇,她不怕洗衣服弄糙了手,也不挑剔难吃的食物。沈从文曾试图让她穿高跟鞋做头发,但被拒绝了。在干练的张兆和那里,这些完全是多余。
沈从文是一个爱情至上的浪漫主义者,张兆和则仿佛是理想的现实主义者。所以,当张兆和的信里充满了柴米油盐的琐事时,沈从文无法理解。
1935年,沈从文、张兆和与长子沈龙朱,旁边为沈从文的九妹岳萌
他想到的不是“粮食和蔬菜”,而是对感情的疑虑与猜疑。他怀疑张兆和不爱他了,所以不愿意南下与他生活在一起。他甚至认为,张兆和的家常抱怨是因为移情别恋。他造出一个假想敌,然后莫名地妒忌与生气。
接着他又连忙解释,反复申辩,表明如果张兆和遇到“这种事”,不必考虑他,可以去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幸福。沈从文这封信写得楚楚可怜,可是张兆和根本不接招。她回道:“来信说那种废话,什么自由不自由的,我不爱听,以后不许你讲。.此后再写那样的话我不回你信了。”
沈从文无法,只好苦苦地思念与等待。1938年夏天,沈从文终于等到了张兆和决定南下的消息,可临行前张兆和又突然取消了计划。这种反复几乎让沈从文抓狂,他又开始了猜测,对于爱情,他再度悲观了。
张兆和这次连忙安慰,是带点娇憨的安慰:“可是我们还安然不动,要在下月底动身,为时尚有一月,我知道你得到这消息一定很生气,责怪我不要紧,希望你自己莫生气,我要你不生气。”好一个“我要你不生气”!
张兆和就像是沈从文爱情神龛里的一个小小女神,能让他忽而欢喜地手舞足蹈,也能让他忽而悲情地暗自神伤。
这样的操控,在外人看来仿佛不可理喻,然而,这就是爱情。1938年初秋,张兆和终于动身与沈从文汇合,青蛙王子和公主终于又生活在一起了。
1946年,沈从文(后排右二)与连襟合影
世上没有百分的圆满。沈从文虽然一生把他的三三奉为女神,但也有过片刻的恍惚。
在张兆和的信中,有这样的句子:“长沙的风是不是也会这么不怜悯地吼,把我二哥的身子吹成一片冰?为了这风,我很发愁。”细品这段话,字里行间有一种隐晦的痛。
沈从文婚外爱恋的对象是诗人高韵秀,笔名高青子。二人初次相见的具体时间不详,应该是在1933年8月以后,最迟不会晚于1935年8月,从时间上看,是与张兆和成婚前后。
沈从文和高青子
高青子是沈从文的亲戚,民国第一任总理熊希龄的家庭教师。沈从文是在能希龄在西山的别墅里遇到高青子的,这次见面,双方都留下了极好的印象。他们第二次见面时,沈从文发现,高青子的装束是格外模仿他小说中的人物。
看破这点秘密后,双方都略微有些尴尬和不安,随即则有所会心。第二天,“为凑成那故事”,高青子又按照小说中的叙述,改穿另一件衣服来访。面对这样一个有心人,沈从文被感动了。在和张兆和的关系里,沈从文始终放得比较低,所以遇到一个崇拜自己的人,他难免会动心。
沈从文与高青子的关系在家庭中掀起了波澜。张兆和知道此事时刚生了长子龙朱,正在医院里休养,这一消息让她深受打击。亲友们曾居中劝解,而且有人给高青子介绍对象,希望他们的关系就此了结。
沈从文与高青子的感情纠葛一直持续到1942年,以高青子退出沈从文的生活告终。毕竟,张兆和才是沈从文深人骨髓的爱人。
这次“灵魂的出轨”没有导致家庭破裂,但给沈从文这一时期的创作打上了深深的烙印,并促使他思考婚姻本身对创作的影响。他爱妻子,但这爱不能容纳他全部的精神。
张家四姐妹
他不由得去思考这样的问题:“人生的理想,是感情的节制恰到好处,还是情感的放肆无边无涯?”沈从文通过小说,对给妻子造成的伤害表示了极大的歉意。他的态度十分诚恳:“和自己的弱点而战,我战争了十年。”
对于沈从文来说,张兆和是他的爱之女神,也是他的生命支柱。
建国前期,沈从文曾因担心被清算而一度精神失常,自杀未遂。1949年9月8日,他给丁玲写的信中提及张兆和:“惟一能帮助我站得住,不至于忽然塌坍的,即工作回来还能看到三姐(即张兆和...只要她在北平做事,我工作回来可见到她,什么苦都不在意,受挫折的痛苦也忘掉了....“戈明白我自己神经所能忍受的限度。..欲致我疯狂到毁灭,方法简单,鼓励她离开我....沈从文在天地玄黄的情境中对夫人的依恋,溢于言表。
后来,世态炎凉再一次在他们面前展开。沈从文被批斗,住房也只有破屋一间,张兆和不离不弃。
沈从文晚年病重,张兆和在旁照顾
沈从文生活自理能力差,不会用煤球炉子,于是张兆和每天中午从很远的地方赶回家,只是为了帮沈从文燧炉子热饭。
而沈从文,每天都会早早在院门口走来走去地等待张兆和。
有一天沈从文几乎是哭着去见林徽因,因为张兆和生他的气要回苏州的娘家。对于沈从文来说,此时的爱情有一种庇护所的意味了。
1988年,沈从文病重。二姐允和回忆她去看望沈从文的情境:
“沈二哥说:‘莫走,二姐,你看!’他从鼓鼓囊囊的口袋里掏出一封皱头皱脑的信,又像哭又像笑对我说,‘这是三姐(他也尊称我三妹为‘三姐’)给我的第一封信。’他把信举起来,面色十分羞涩而温柔。我说‘我能看看吗?’沈二哥把信放下来。又像给我又像不给我,把信放在胸前温一下,并没有给我,又把信塞在口袋里,这手抓紧了信再也不出来了。我想,我真傻,怎么看人家的情书呢,我正望着他好笑。忽然沈二哥说:‘三姐的第一封信一一第一封。’说着就吸溜吸溜哭起来,快七十岁的老头儿像一个小孩子哭得又伤心又快乐。”
这事过了没多久,沈从文就去世了。
他至死都深爱着张兆和,为她的第一封信哭得又伤心又快乐,为她的一个笑容、一句赞赏“欢喜得要飞到半空中”,为她的一次生气、一个抱怨而陷入无穷的苦恼里,甚至想去轻生。
他行过许多地方的桥,看过许多次数的云,喝过许多种类的酒,终于,他还是回到了故乡,归葬在了湘西灵秀的山水里。
沈从文去世后,张允和为他写挽联,形容他是“星斗其文,赤子其人”。沈从文确实就像一个天真的孩子,就那样单纯地将自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张兆和。
他说:“这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,行过许多地方的桥,看过许多次数的云,喝过许多种类的酒,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。”他至死都深爱着他的三三。
而张兆和是沈从文的一道庇护,她对沈从文的影响,无论怎么评价都不为过。正是因为她的存在,让沈从文觉得自己的生活有了目标,工作有了动力,心灵有了依靠。
但是在沈从文活着时,张兆和并不全然了解他。很多证据表明,沈从文与张兆和之间的感情裂痕一直存在,虽然隐藏很深。张兆和出身名门世家,性格干净爽利,她或许从来没体会过沈从文的自卑。
直到晚年,张兆和在整理沈从文的文稿和日记时,才忽然发现自己当年是多么地不理解沈从文,同时她也感觉到沈从文的可贵。她写道:
“从文同我相处,这一生,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?得不到回答。我不理解他,不完全理解他。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,但是,真正懂得他的为人,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,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。过去不知道的,现在知道了;过去不明白的,现在明白了。他不是完人,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。太晚了!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,不能发掘他,理解他,从各方面去帮助他,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!悔之晚矣。”
她懂了,可他已经走了。命运往往就是这样阴差阳错,不是来得太早,就是来得太迟。有人据此认为,张沈都是不幸的。谁知道呢?能够找到一个人,倾尽热烈地去爱;能够有一个人,倾尽热烈地爱自己,这应该算是幸运吧。毕竟,那种恰逢其时的爱情并不多见。
张爱玲说过:见过白头到老的,却没见过恩爱如初的。沈从文与张兆和却是个特例。两人的爱情像一段传奇,开头不见得完美,结尾也算不得幸福,却让人微笑敬慕。至少在今天看来,是一个奇迹了。
有人会指责沈从文的精神出轨。可是,漫漫人生路,谁没有过一两点破绽?毕竟沈从文最爱的人是张兆和,其他的不过是从这爱中生出的一些烦恼罢了。爱情和婚姻本就是说不清的话题,所谓的琴瑟和鸣,举案齐眉从来都只有情感成熟相契合的佳话,而这种境界,永远都需要在经历生活的诸多考验之后,才能够达到!
毕竟,在漫长的婚姻中,仅有爱情未免太单薄了。
- 最感人的表白情书
- 如果有来生 ,我仍然爱你
- 肉麻情书
- 一封伤感的表白情书
- 经典三行情书,猎取美人心
- 写给女朋友的第一封情书
- 最感人的伤感情书
- 我们一起变老_一起长大慢慢变老
- 最搞笑情书
- 遗失在流年里的情书
- 感谢上帝,让我遇见你
- 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情书1
- 中国古代九大经典情书欣赏
- 拿什么思念你 我的爱人
- 如果爱,请深爱
- 由100个数字组成的经典情书
- 不经意间与你相遇
- 无条件的想到你
- 我们一起长大慢慢变老 一起变老
- 初恋情书:我的心属于你
- 加拿大2.8玩法与技巧-游戲高手经验
- 唯美爱情经典语录
- 史上最感人的歌名情书
- 大冰:说得清的,都不叫爱情